今天是2009年6月5日,是第38个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公布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在墨西哥举行,环境日主题为"Your Planet Needs You-UNite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主题反映了当前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南北极冰川融化、小岛屿遭淹没、热浪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欧盟委员会在6月4日发表声明,呼吁世界各国采取更大胆的行动,以避免气候变化到达危险的程度。 欧盟委员会负责环境事务的委员斯塔夫罗斯·季马斯在声明中要求发达国家在减排努力中起带头作用。声明指出,只有发达国家做出榜样,才能“令人信服地”让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全球共同减排的行动之中。声明还说,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必须实现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0%的目标,欧盟将通过立法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并敦促正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2009年第二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人们普遍希望,世界各国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能达成一份有实质内容的协议,行动起来共同应对气候挑战。 而谈判取得成果的关键,是包括美国等在内的少数发达国家不要推卸责任,率先履行减排的条约义务和减排指标。
气候变化谈判涉及全球各国,利益冲突错综复杂,一些矛盾根深蒂固。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累积排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等原因,就客观上要求发达国家必须首先承担强制减排任务,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应该采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它包括减缓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和项目,是发展中国家自主提出的,而非强制性的条约义务,也不是减排承诺和减排指标,它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进行,要与实现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目标相协调。
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旨在倡导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采取有效措施,培养绿色生活习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中国以污染防治为宣传重点,环境保护部举办“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暨“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在行动”启动仪式,举办“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高层论坛,并组织集中新闻宣传活动。使“六·五”世界环境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环保、支持环保、积极参与环保的盛大节日,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探索环保新道路营造强大宣传声势和良好舆论氛围。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为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来自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武汉等城市的近百所高校的环保社团和志愿者协会,分别前往所在城市的小学,给小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环保课。这次活动是大型公众参与节能活动“20行动”的一部分,由国际环保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计划”支持,在全国12个主要城市同时开展。“减用塑料袋”、“植物的生命”、“北极熊的故事”、“节能灯大换装”、“水和我们的生活”……高校环保社团的大学生们带着不同内容的教案走上小学课堂,通过课堂讲授和互动活动,使小学生们了解了与能源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丰富知识。
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中国-瑞士水论坛"6月4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与瑞士的水利官员及专家就水资源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展开深入探讨。瑞士联邦环境署副署长、知名水利专家安德烈亚斯·高兹(Andreas Gtz)表示,瑞士是一个水资源丰沛的国度,但水环境保护的道路,也非一帆风顺。近年来,瑞士通过立法保护等方式,令公民的水环保意识大大增强;通过不懈努力,瑞士本国的水环境大为改善,瑞士愿意与中国分享所积累的相关经验和先进技术。来解决中国仍面临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 未来两国可以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防洪减灾、应对自然灾害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同时论坛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上积累了相当多的治水经验,值得他国借鉴。
而事实上,中国正在实施环境减排计划,中国政府在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实施了污染减排计划。就拿二氧化硫的减排来说,中国现在所有电厂的脱硫装机容量已经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以中国上海为例,去年市政当局环保投入约422.37亿元,占同期上海市生产总值(GDP)的3.08%。全市去年实际SO2和COD排放量均超额完成了2008年减排目标,上海空气优良率达到89.6%。
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副司长刘炳江表示,中国4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中有3500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个利好的消息。2009年中国将继续加大减排的力度,化学需氧量要新增1000万吨的日处理能力,二氧化硫脱硫要新增5000万千瓦的装机。此外,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今年要淘汰炼铁1000万吨、钢铁600万吨。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也表示,现在各个国家都在花大力气用科技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完全有条件将来在风能、太阳能方面走出中国的特色来。